::: 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標題
 
本局宣導綠色整治技術,減少資源消耗!

        台灣地區地小人稠,常有農地、工廠、住宅區及商業區混用的情形,使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常同時更為複雜。但過去十餘年來,無論是政府機關、一般民眾或是污染行為人,在思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時,大多僅考慮污染物移除,雖然解除污染的疑慮,但整治過程中之廢氣、廢水及廢棄物之產生,反而將污染物擴散或引起新的污染,並消耗了更多能源與自然資源,形成對整體環境新的損害。

        綠色整治(green remediation)是國際上近年來逐漸形成在污染整治上的管理觀念。環保署自2012年起引進永續整治概念,並重新命名為「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此一概念是希望面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時,可更全面的進行規劃及設計。而不同階段的整治工作,應用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之概念如下:

        1.調查:建立概念場址模型,確認污染傳輸途徑及受體,據其評估結果擬定未來定期監測之最佳管理措施。

        2.設計:除了整治目標、效率、時間與成本外,另包含環境、社會及經濟之現況,選取最適合場址之整治方案,並考量受體之健康安全、法規未來趨勢、景觀美質、操作彈性及處理彈性等因素,進行整體性之設計。

        3.執行:記錄所有原物料、能源、電力使用、廢棄物產生等資訊,以檢視實行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之成效。另在整治過程可將對場址整治無貢獻之設備下線,以降低操作成本。

        4.土地再利用:若土地將保持原有用途,則需考慮整治過程對場址現有建物基礎之影響、污染物傳輸至場外之情況、處理設備噪音及氣味對居民之影響等問題;若土地將進行開發,則需要考慮未來土地用途、開發與整治共同執行之可行性。

        望透過此一概念的推廣,使我國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能依場址的特性與場址目前及未來的使用需求,於污染場址整治工作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公義與經濟效益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達到減少整體環境足跡與環境衝擊、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的目標,來確保土壤及地下水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魯臺營局長表示,引進「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之觀點,從環境、社會及經濟的需求進行整治之規劃,將可大幅降低整治過程對環境損耗的負荷及對整體環境的衝擊。本局後續會不定期舉辦「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概念之宣導說明會、引進綠色調查技術等,期望國內整治場址作業階段能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並確保永續環境資源的利用。

發布日期:106-10-05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


公告日期:2017/10/5
友善列印 回上一頁